(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记者30日从长安大学获悉,该校李振洪教授团队联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研究团队对地震加速滑坡进行多年深入研究,首次实现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广域大范围探测,并揭示了滑坡对地震的长期反应特征,相关科研成果以《卫星雷达观测揭示意大利中部地震加速滑坡的触发和恢复》为题,于11月2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山体滑坡作为全球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通常由地震、火山、降雨或人类活动所触发,其中,地震触发滑坡导致的人员伤亡尤为严重。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地震期间或震后一段时间快速倒塌的滑坡,这些滑坡地表变化显著,较为容易探测。然而,在地震影响下,加速运动而非直接崩塌的滑坡常常被忽视,因为它们与崩塌的滑坡相比,地面变化很小,探测难度大。地震加速滑坡受地震长期效应影响,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维持加速运动,这会对地面或人造基础设施产生持续破坏,并有可能发展成灾难性的滑坡,受到研究领域关注。
李振洪团队使用2014—2020年共6年的哨兵-1卫星雷达观测数据,采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时间序列技术,系统探测2016-2017年意大利中部地震序列所诱发的地震加速滑坡。对探测到的819个地震加速滑坡进行空间和统计分析,发现地震加速滑坡不依赖强烈地面震动或者断层上盘效应触发,即使微弱的地震地面震动也会触发滑坡加速,这一特征与受强地震动控制的同震滑坡显著不同。该团队还发现滑坡大小是地震加速滑坡的重要调节因素,规模较大的滑坡比小滑坡更容易发生震后加速。
地震加速滑坡的滑动速率图。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该研究揭示了地震加速滑坡的三个震后速度演化阶段:加速、稳定和恢复阶段, 这种从激活走向恢复的阶段性演变可能是由地震能量的逐渐衰减或地震所产生的微裂缝的闭合所控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作为该项目的合作者指出,此项研究中所用技术推广应用到我国强震(如汶川地震)发生后的滑坡灾害管理中,将有利于及时掌握山体滑坡的动态,对滑坡灾害长期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