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点!扬州大学专家提出,食物保障政策要精准施策

时间:2022-12-17 19:47:0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障居民的基本食物消费,是我国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17日,扬州大学副校长蒋乃华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传统上,因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存在,食物供给短缺导致价格非正常上涨,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弱势人群食物危机,一直是困扰世界安全的严重社会问题。近几年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食物保障政策显得更加迫切,更为必不可少。

食物保障政策的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如何做好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大学黄春燕教授专著《食物保障政策:机理、次序与标准》(以下简称该专著)中,围绕食物保障政策主题,在阐释传导机制、瞄准目标人群、测度施策优先序、界定政策启用边界和补贴标准、收入补贴保障食物消费的政策效果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回答。

在蒋乃华看来,食物保障的传导机制应精准解析。借助规范的经济学分析,该专著构建了“粮食价格上涨→各细分食品价格上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下降→省际、居民家庭间差异化负面影响→城镇低收入家庭食物消费受到冲击→收入补贴改善目标人群食物消费及其福利水平”的逻辑框架,系统阐释了食物保障政策的内在经济学机理。

黄春燕提出,食物保障的目标群体应精准把握。提高弱势人群食物可获性是食物保障政策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指向,食物消费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家庭规模大小、成员年龄状况、体力活动水平、消费偏好等都会对食物需求产生不同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将对不同特质家庭的食物消费产生差异化影响,其结果更值得关注。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该专著研究发现,食品价格上涨时,家庭规模大、有未成年人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受到的负面影响更深,应该优先得到政府救助。

黄春燕认为,食物保障的政策优先序应精准测度,在进行市场干预时需明确干预的品种,并在省际实施差异化策略,践行“该补则补,不该补则不补”的基本原则。该专著根据细分食品价格上涨对不同省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程度确定了政策保障的优先序。

在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奶制品、蛋类、水产品和干鲜瓜果等细分食品价格上涨时,应结合本地储备和区域间调配稳定有效供给和市场价格;在蔬菜类、淀粉及薯类、干豆类及豆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调味品和茶及饮料等细分食品价格上涨时,应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不必采取过度的干预政策。

黄春燕建议,食物保障的补贴标准应精准制定。补贴不足可能会降低目标人群的福利水平,影响其食物消费能力;补贴过度则会加重财政负担,导致社会资源错配。依托社会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该专著研究中还认为,尽管收入补贴没能改善目标人群的长期食物消费、政策效果的连续性也不太好,但它确实改善了目标人群的短期食物消费,可以帮助目标人群应对短期食品价格上涨、实现食物保障政策目标。

“该专著的研究是探索食物保障政策的创新性尝试,有助于促进食物保障问题更为深入的探讨,希望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蒋乃华坦言。

关键词: 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