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
我国古生物学家从距今2.5亿年的化石中发现了植物爱“睡觉”的秘密。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1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在自然界,有些植物拥有一种类似“睡觉”的现象,它们的叶片在白天展开,在夜晚会合拢或下垂,学界称之为“植物的感夜性”。叶片的这种周期性运动规律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由于缺乏化石证据,学界至今对植物“睡觉”行为的起源与演化知之甚少。
近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团队从植物化石身上,首次证实了远古时期的植物也具有感夜性。
团队发现的两种大羽羊齿类植物化石。(冯卓 摄)
这种化石是大羽羊齿类植物,距今2.5亿年,在云南曲靖出土。团队观察到,在植物的叶片上,有一种新型的昆虫咬蚀结构,这些咬痕呈对称状排列于叶片中脉的两侧。从形态与大小看,叶片中脉一侧的咬痕总与另一侧的咬痕存在略微差异,而离中脉越近或离叶片基部越近时,两侧的咬痕差异越明显。
现生植物叶片在夜晚合拢后被咬出的“虫眼”。(冯卓 摄)
与大量现生植物进行对比研究后,团队发现,这些化石上的“虫眼”结构竟然与现生植物叶片在夜晚合拢后被昆虫取食留下的结构一致。“因此我们推断,有昆虫咬蚀了正在‘睡觉’、叶片合拢的大羽羊齿类植物。难得的是,这一植物化石被完好地保存至今。”冯卓说。
这一发现,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时间推到了2.5亿年前。
关键词: 科学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