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选:双管齐下助力破解网暴难题

时间:2023-02-27 11:48:41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近日,一个女孩因为抑郁症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女孩的抑郁症并非凭空产生,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网络暴力。


(资料图片)

据了解,2022年7月,该女孩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爷爷打开她的硕士录取通知书的欣喜时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而引起了某些不怀好意之人的关注。一时间,“不正经女孩”“粉毛怪”等秽语流言弥漫网络。遭受长时间的网络暴力后,女孩患上了抑郁症,并最终酿成了不久前的这场悲剧。

近年来,类似的网暴事件并非孤例。刘学州事件、成都确诊女孩事件等,均因网暴而起,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更好地认定网络暴力行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网络暴力?记者针对上述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两方式结合认定网络暴力

近年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这一让无数人闻之色变的“洪水猛兽”。

“一般来说,个人或群体有意识地通过网络传播攻击性言论,以针对某一明确的个人或团体反复、持续实施侵害的行为,就是网络暴力行为。”谈到何为网络暴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诉讼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任陈磊指出。网络暴力的侵害形式主要包括威胁、骚扰、侮辱和社会性孤立等,行为通常伴有侵犯他人名誉、披露他人隐私等。

要制止网络暴力,首先要准确、高效地认定网络暴力行为。

相对于传统语言暴力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因为采用了虚拟化、模糊化的互联网语言而更难识别,与正常的调侃、玩笑等行为较难区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传播具有的迅速性、普及型等特点,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语言暴力,其传播范围也远远广于传统语言暴力。因此,仅仅采取传统的人工识别方式认定网络暴力,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因为识别者主观原因出现误判甚至错判,总体效果不够令人满意。

“在认定网络暴力行为上,人工智能技术可谓是堪当大任。”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与安全研究所所长闫怀志认为。

采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在公共网络空间中将各种恶意语言、图片、视频等网络暴力“源头”识别出来。这种识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算法,相比于人工识别,具有更加高效、准确、客观等优势。“必须指出的是,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不能代替人工识别,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闫怀志说。

双举措并施制止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给社会、个人带来的危害可谓是有目共睹。为了让“粉发女孩”的悲剧不再次发生,我们应该采取技术与法律的双重手段,有效制止网络暴力。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遏制网暴的最大作用,依赖于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闫怀志指出。针对评论、弹幕等典型的非结构化语言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情绪解析、文本观点提取、词法分析、文本相似度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网暴的全量、多维度、快速分析,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弄清楚相关受众在看待相关话题时的想法、情绪值与核心观点,从而阻断网暴传播链的环节,最大限度降低网暴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除此之外,公共网络空间平台还应该普及评论智能过滤、评论或私信动态关闭、识别屏蔽恶意用户等功能,有效遏制网暴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对评论进行大数据模型匹配和校验后,向违规发言者做出言论提醒,及时制止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行为实施者依其行为的恶劣程度,可能要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陈磊指出。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网络暴力实施者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其行为较为恶劣或者情节较为严重,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如果其以肉体暴力或者其他极端方法进行网络暴力,情节特别严重的,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陈磊进一步指出,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循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活动。整治网络不良行为乱象,需要行政监管、互联网平台、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合力净化网络生态,营造积极健康、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