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氮”大咖高树基:为青年人成长之路撑起大伞_环球精选

时间:2023-06-09 14:58:10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实习生 曲怡臻 通讯员 王群生 杨婕

对科研,他认真严谨;对教学,他用心用情,因为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自己淋过雨,总想为青年人撑起一把伞。他就是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南海国重”)主任高树基。


【资料图】

高树基给学生答疑。万睿志 摄

细化科研方向 深耕南海科研

作为国内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领域的领军人物,高树基研究领域从大气、流域、河口、边缘海再到开放大洋,对水体、颗粒物、海-气、沉积物-水界面的氮过程及氮-碳耦合过程形成了独到见解。实际上,这些具有相关性系统理论的构建源于高树基扎实的科研经历。

2020年,已经55岁的高树基转换事业跑道,来到海南大学并挑起了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重担,开启并书写他人生从科、从教生涯的新篇章。

“在我的眼里,海南以及南海区域是块‘璞玉’,有底蕴、有潜力,值得科技工作者投注精神心力。”高树基说。

虽然一直在海洋科学领域钻研,但高树基的研究方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越来越细化。到任南海国重后,他确立了海洋化学与生态研究方向,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力量加入团队,一起耕耘广阔的南海。

高树基说,对于依托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工作的海洋学科而言,在建立实验室新平台、产生高质量数据并发表研究论文等方面都殊为不易,整个团队一直处于砥砺前行的阶段。

尽管如此,在入职的短时间内,高树基带领其团队也已经以南海国重为通讯单位,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了10篇SCI论文,并引进了商务咨询团队,为南海国重搭建海陆生态经济产业孵化平台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高树基与学生作知识分享。万睿志 摄

面对交叉学科 教学要有新招

海洋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开展,随着国家海洋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海洋科学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对交叉学科领域人才的教育既是海洋研究的时代趋势,又是一项比传统学科教育更加困难的任务。

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晦涩的专业问题甚至跨领域问题向学生们讲解清楚呢?

课堂上,高树基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大三角洲城市下沉的主因:“关于地下水的储存与污染问题,可以用花钱和挣钱来理解。大家看,地下水的储存量就像你口袋里的一百块钱,抽地下水就是花钱,降雨入渗就是挣钱。如果只花不挣,那地下水不就没了?”寥寥数语,却把对初学者而言复杂难懂的源汇问题描述得无比清晰。

高树基的这种不故作高深、对学生接受情况体察细微的授课方式,吸引了一众“迷弟迷妹”。“高老师的《同位素应用》分享课,去晚了就没有位置坐,得插空站着。”“没法挤进去了,我们就去隔壁办公室收看网络直播。”每次原定一小时的分享课,常常在师生的热情互动下延长至更长时间。

坚持奖掖后学 激发青年力量

“一个人喜欢一件事就可以坚持一辈子。”这是高树基三十余年科研生活所尊崇的信条,也是他奖掖后学所坚持的原则——帮助学生找到喜欢的科研方向,鼓励他们勇敢坚持。

“刚进组的时候,高老师让我们首先一定要找到和确认自己的兴趣点。”高树基课题组的学生这样和记者说,“在高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沿着自己的喜好与强项来发展,因此,整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

当前,南海国重与海南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所学院联合培养本-硕-博层次的复合型海洋技术人才。“在年过半百的人生下半场,我希望能为南海国重拓展科研平台,成为这里更多青年人成长路上的‘大伞’。”高树基说。

为人梯不易,甘为人梯更难。高树基跟我国许多优秀科学家一样,既是科研事业开拓者,又是奖掖后进的领路人。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