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海南:深入推进“陆海空”科技创新

时间:2023-07-02 21:00:55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王郁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里,一粒粒嵌入“中国芯”的种子正在科研人员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自从“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建设号角吹响,这里迅速集聚起众多种业科技工作者。

“种业科学家们纷纷将三亚设成‘打卡地’,每年8000余名种业科技工作者来到海南。”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作凯说,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海南省建成全国最集中连片、体系最全、设备最先进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让种业科技工作者在这片热土上尽情挥洒汗水,离不开良好的科技体制机制。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告诉记者,实验室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种业创新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组织全国范围的优秀科研力量攻克种业难题。2022年,实验室与企业联合设立27个“揭榜挂帅”项目,将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破解粮食产业之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创新氛围吸引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研人员杜梅。她告诉记者,一个科研项目完成并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但在崖州湾科技城里,聚集了很多种业中下游企业,产学研结合很紧密,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实验成果,可以快速转化为应用到田间的成果。”

在崖州湾科技城,不仅有强劲的种业科创引擎,还有不断刷新纪录的深海科研力量。

6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靠抵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也随之宣告结束。历时20余天,500多年前的神秘古代沉船,带着过去的传奇显露浩瀚南海之下。

我国超过1000米深度的海域主要位于南海,濒临南海的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肩负着加快构建深海科研技术体系、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使命。据了解,自南山港打造科考母港以来,已服务700多个科考航次,全国有近40家科研单位从南山港驶向远海开展研究。

“科考大部分在1000米深及以下开展,科研人员从南山港出发到目标水域可实现当天往返,能尽快落地科研成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晶晶介绍,截至5月底,南山港今年已完成295航次科考船服务,同比增长近3倍。同时,科技城还在全力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支持南海立体观测网、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等“透明南海”和智慧海洋项目实施。

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目光转向文昌国际航天城,椰风海韵中,商业航天发射场正拔地而起。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介绍,按照时间节点,今年年底发射场要完成加注供气系统和1号工位的建设,明年第二季度实现首发。

低纬度可大幅提升运载火箭发射效能比,是海南发展航天科技产业的独特优势。火箭重型化和可重复使用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贸港政策优势,加速赋能文昌国际航天城推进发射区、高新区、旅游区“三区”联动发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产业同构,探索“航天+”产业全面发展。

“文昌国际航天城就像一个孩童,2020年‘诞生’,2021年学会了‘爬’,2022年学会了‘走’,2023年将依靠科技力量进入‘跑’和‘飞’的阶段。”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说,未来航天城将打造四个“地”,即科技创新高地、商业航天胜地、国际合作根据地、航天产业集聚地。

近年来,海南省发挥“温度”“深度”“纬度”优势,南繁种业、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正在科技创新支撑下蓬勃发展。“依托‘陆海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海南省科技人才加速聚集,逐步形成研发优势,正在加快转化成产业优势。”刘作凯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