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实习生 张琦
升腾不息,青海湖湟鱼在这里上演生命奇迹;万千碧波,一颗颗镶嵌在青藏高原的“蓝宝石”熠熠生辉……8月,青海湖迎来最美时刻,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打卡”的游客争相前来领略这一抹独有的“高原蓝”。
(资料图)
青海湖,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保护好青海湖生态环境,2017年,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根据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关停了沙岛、鸟岛等景区,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进行封育保护。五年多来,青海湖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如何?记者近日专访了相关部门探寻答案。
“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这是一组最具代表性的数字:202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
2022年青海湖水鸟总量达到60万余只,较2021年的57万只增加3万余只,达2007年监测以来最大值;
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1米,较2012年增高2.43米,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一组组直观的青海湖生态“成绩单”,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了华丽蝶变。8月1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2017年,为更好地对青海湖生态敏感区和重点功能区实施保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将青海湖沙岛和鸟岛的旅游设施拆除,宣布关停沙岛、鸟岛等景区,更好地为鸟类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把鸟岛还给鸟类,形成自然和谐状态。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五年间,青海湖实施了全方位保护,沉甸甸的数字和肉眼可见的生态向好成效无不向世人倾诉着她的变迁。
“如今,整个青海湖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总的来看,湿地保护率达到69%,珍稀物种保护率达到95%以上。水鸟方面,通过不断加大人工巡护和监测,青海湖不断刷新着鸟种纪录。现今,水鸟已记录到102种,且每年有新纪录物种出现,青海湖作为两大世界候鸟迁徙路线的中转地,青海湖周边每年约有60余万只水鸟鸟类在此栖息或停留。”陈德辉表示。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获悉,五年间,该局对青海湖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15个普氏原羚活动区、28个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通过科学监测和研究,形成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水鸟数据平台,每年发布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监测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通过监测,202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2017年增加40.5%;栖息水鸟数量达到57.1万只,较2017年增加69.9%;普氏原羚数量达到3000余只,较2017年增加136.3%,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在巩固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方面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驶入快车道
守护绿水青山,是青海面向世界的使命担当。为此,青海湖必须坚定地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践行生态保护之路。
面对质疑压力,五年来,青海湖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同时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对整个沙岛实施人工种草和造林,形成沙障。旨在将更多的自然环境还给野生动物,让它们有更好的栖息乐园。如今,青海湖形成了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沙岛“人退绿来”的良好景象。
此外,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加强生态监测和巡护,通过科技手段支撑自然生态保护工作。2017年以来,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湿地无人机值守空基平台、与院校合作建立湿地野外监测台站等形式,科技力量不断支撑着青海湖生态保护能力。
不止于此,青海湖的未来越发清晰。把“国家公园建设好”作为打造青海湖生态文明高地的关键目标。
作为国家公园示范省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创建过程细化为55项评估验收成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陈德辉还表示,青海湖国家公园推进过程中,重点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科学考察、自然资源监测和科技力量,不断把青海湖自然家底摸清。同时,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不仅要体现最严格的保护,也要体现国家公园理念。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统筹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及民生改善三者目标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