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中部战区联指中心大厅内气氛紧张,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场指挥演练正在这里激烈上演。
中部战区某直属单位高级工程师袁伟正密切关注着演习战况。“我的工作就是要运用科学思维和科技手段,赋能作战指挥与保障,在某些领域用电脑去代替人脑,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他说。
(资料图)
“八一”前夕,袁伟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一心向战,一切为战。”袁伟表示,他从军之路上的每次抉择,都与作战紧密相连,而且离战场越来越近。
2016年6月,还在火箭军某部工作的袁伟大胆决定:报名选调中部战区某直属单位,到联合作战筹划一线去,从事联合作战工作。
当时,袁伟在原单位干得风生水起,当过基层单位主官,有多级作训部门工作经历,是基地善指挥、懂技术的“双料人才”。而战区刚成立,领域新、人员新。袁伟要一切从头开始,重新适应。
这些困难袁伟不是没想过,但他就认准一条: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敢于跳出“舒适区”,到谋战务战第一线去、到联合作战最前端去。
制约战斗力的难点,就是攻关的重点。当时,值勤值班体系刚开始运转,为了辅助决策,值班参谋只能从海量数据中进行人工筛选判别分析,十分影响快速性、准确性,制约效能。
这一幕让袁伟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能否利用智能算法,一键筛选出最优数据?”有了想法的袁伟立马着手研究。3个月时间里,他带领团队连续攻关,每天加班到深夜,有时甚至连续30多个小时不合眼,终于自主研发出极大提高作战筹划效率的系统。同事们也领教到了他“拼命三郎”的作风。
“只要作战需要,再难也要拿下!”他在面对上级褒扬时说。
一次接受上级考核时,考核组给出的作业条件,增加了几型尚未列装部队的新型装备。新装备虽然能大大增强作战能力,但如何运用却没有案例可参考。袁伟带着几名骨干连夜开展原理分析、模型构建,逐个参数计算,逐个场景分析。经过一天两夜连续奋战,他和团队的作业成果受到考核组高度评价。
“向体系要战斗力,向科技要效益。”这是袁伟一直坚持的工作理念,也是他多年潜心钻研的生动写照。
在支撑联合作战筹划过程中,袁伟不仅带领团队构建智能模型算法,还积极对接研制单位用好“外脑”。他说:“未来是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战,如果我们还习惯于传统作战筹划,如何能决胜未来战场?”
研制单位科技能力强、创造能力强,但往往不能准确把握作战指挥需求;参谋人员熟知作战筹划,但很多时候无法把作战问题转换为工程问题,提不准需求。而袁伟不仅能把一线作战需求提出、提好、提精,还能指导研制单位把系统做得好用、管用、易用。
入伍以来,袁伟带领团队开发百余项系统,牵头参与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为提升联合作战指挥新质保障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还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强军兴军的路上,我只迈出了一小步,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荣誉和成绩,袁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转身又带领团队投入到AI军事应用研究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