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万乐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近日,中宣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和服务标兵名单,分别推选100个项目、集体、个人为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9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秀琴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
【资料图】
“说心里话,做农业真是需要情怀的,要一点一滴、认认真真地去做。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认认真真地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带给团场职工和地方农民。”8月8日,王秀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工作20多年来,王秀琴脚踏实地地为兵团和地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私奉献、倾情服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村级森防员、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等省级以上多个荣誉称号。
把虫子带回家养的“农家医生”
王秀琴一直从事库尔勒香梨栽培与植保技术指导工作,掌握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是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掌握害虫的生活史,王秀琴经常连续几天不回家。为了方便在夜间观察虫子,她不仅把自家阳台当作饲养虫子的地方,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当作养虫室。房前屋后的葡萄树,香梨树、枣树、杏树更是她养虫的好地方。王秀琴所负责的果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多年准确率在95%以上,每年在田间地头指导虫情防治工作达300多天,团场的果树虫果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累计为职工群众节约农药成本千万元,被果农亲切地称为“农家医生”。
“为掌握园林技术,我每天都坚持陪着职工一起干。特别是在冬季果树修剪期之际,每天都到果园帮助职工修剪,手上磨出血泡,我用胶布缠了一层又一层,第二天继续坚持陪职工一起干。从年头到年尾,我没有因为苦和累,向连队请过一天假。”王秀琴说。
孩子6岁那年,王秀琴正在果园做虫情调查,突然接到她婆婆打来的电话,说孩子从树上摔了下来,已送往医院,她骑着摩托车飞奔到医院,看到孩子浑身是血,禁不住心疼地淌下眼泪。孩子拉着她的手说:“妈妈,您别难过,我以后逮虫子时,一定会小心,不会让你再担心了。”
传播“绿色梦”的生态卫士
“为了‘绿色梦’,我每天都在为调查和掌握杨圆蚧若虫的发生规律、危害及特点、药剂的最佳防效浓度,以及预测预报而努力着。现在,我每天都要进行室外调查和室内观察,时间均在3个小时以上,准确地摸清了杨圆蚧若虫孵化时期,为大面积防治杨圆蚧若虫提供了最佳防治时期。”王秀琴说。
作为一名林业技术工作者,王秀琴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烂熟于心外化于行。
每年年初,王秀琴都会牵头制定测报与防治培训工作计划,根据本区林木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危害等因材施教,利用微信、QQ、电视、广播、信息简报、板报、标语等进行宣传;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开展综合防治工作,使二十九团区域病虫害多年来都控制在允许的阈值内。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的科技助农人
今年49岁的王秀琴已经在科技助农的道路上“行走”了20多个春秋。在她看来,用自身所学技术帮助果农增产增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多年来,王秀琴不是在果园现场授课,就是在前往果园现场授课的路上。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少之又少,她用真诚和汗水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技术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
每到节假日,王秀琴就忙碌在地方乡镇,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工作,义务帮助地方民族果农指导防治工作。每年在地方乡村举办病虫害培训班6场次以上,培训人数3000人次,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和指导工作20余次,行程1000多公里,深受少数民族果农欢迎。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来,王秀琴便与亚森·吐尔迪结对认亲,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帮扶活动。2016年11月,王秀琴与库尔勒市兰干乡结帕尔村1组47号亚森.吐尔迪家庭结对认了亲,通过开展技术帮扶等活动,使亲情不断升温。
“今年五十六岁的亚森.吐尔迪,妻子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家中还有一个90岁的老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家中只有3亩果园,一家8口人生活困难。我每次来亲戚家我都买上粮油、药品等生活用品,减轻他家的生活压力。”王秀琴说。
每到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王秀琴都会去亚森·吐尔迪的果园进行指导,手把手教他修剪、嫁接技巧,一遍遍地讲解技术知识和要点。
通过几年的技术帮扶,亚森·吐尔迪家的果园病虫害最少,果品品质好,果品价格比其他果园的果品每公斤多卖出1.3元,果园成了库尔勒市兰干乡结帕尔村一组中示范果园,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刘万乐 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