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实习生 李沐芸 梁科旭 王天阳 科技日报记者 王小龙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小涧西社区北侧,有一块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430米,占地面积约为63.1亩的“L形”土地。因为是盐碱地,农作物难以生长,被长期撂荒,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曾是令当地环保部门头疼不已的“老大难”。
如今,这里却摇身一变,成了集农业科学研究、园艺服务、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初加工以及仓储销售等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阳台农业、高架草莓、蘑菇箱式栽培、空中蔬菜等栽培方式,不仅规避了盐碱地不利于作物生长的问题,还为后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铺平了道路。
提出这一设想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是小涧西社区几位返乡的“80后”:刘同春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总经理,曾多年从事以色列节水灌溉现代农业项目,对农业技术有深入的了解;经营部的刘方超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生产部的张振武在温室农业生产领域工作了十余年,多次被评为行业能手;技术部的刘同杰长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精通植保技术……
下一步,在荒地复垦利用的基础上,示范园还计划投资3696万元,建设高标准数字农业连栋温室1.5万平方米,高效蔬菜菌类共植数字温室12060平方米,临时保鲜仓储、农机具存放、检疫检验检测、场地看护等其他配套辅助设施1320平方米,以蔬菜、草莓种植等产业为主,食用菌研发生产为辅,进行现代生态农业新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对传统农业模式最形象的概括,也是刘方超对童年耕种经历最深的印象。他回忆说,当年自己和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碌一年,最后的收成还要“七分看天意,三分靠打拼”。这让他十分不甘,经常幻想如果有一天种地可以不用顶着烈日下到田里,收成可以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该有多好。现在,他的梦想已成真。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了在以色列、荷兰等地学到的先进基质-高架种植技术,将种植方式从“靠天吃饭”转变为在温室大棚下的高架种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每块田地、每棵植物都得到全周期的精准监测。所有数据,如土壤湿度、酸碱度、植物生长状况,都一览无余。通过智慧农业大屏,技术人员能够根据遥感数据快速分析水肥使用情况和病虫害状态。
“这套系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机械化设备完成浇水、施肥等作业,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刘方超感慨,“真是从‘靠天吃饭’变成了‘靠技丰收’。”
刘同春介绍说,小涧西社区及周边的村镇还有许多类似的废弃的盐碱地和荒滩。为了响应国家“集约土地资源”的号召,同时提高地区生产效益,他们计划以这个示范园为基地,通过积累成功的经验,进行模式推广,提高土地的附加值,进一步带动当地的发展。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小涧西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的转变。曾经贫瘠的土地绿树成荫、曾经颓废的乡野生机勃勃。刘同春相信,随着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推出,会有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乡村振兴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