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堤防 同守家园——黑龙江省依兰县红旗种畜场抗洪实录

时间:2023-08-15 08:11:1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红旗种畜场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达连河镇附近,紧邻松花江。受台风影响,八月上旬以来,松花江水位持续上涨,威胁到红旗种畜场沿江的三公里堤防以及堤防内的两万多亩良田。“水位最高的时候和这个土堤齐平,眼看着就要漫进来了。”红旗种畜场场长宋春哲说。


(资料图)

入汛以来,红旗种畜场投入人力680人次,农用车124台次,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机械38台次,运料船24艘,奋战在防汛抗洪一线,加固堤坝约1500米,保证了场内低洼地带农田的安全。

储备的防洪土用上了

2020年,宋春哲接任红旗种畜场场长,他看到这里的地每隔几年都要受淹,就觉得必须想点办法。在种畜场的田垄间,屹立着两处如小山一样的土堆,大的有近五米高,小的也有三米多高。

宋春哲说:“三年前还有人不理解,浪费钱买土堆在这里干什么。到了今年,储备的防洪土用上了。”

随着汛情逐渐吃紧,8月4日起,红旗种畜场动员70余名场内农民前往江边巡堤护坝,他们白天运土、装袋、码垛、固堤,夜间则一刻不停地沿着松花江巡查堤坝、处理险情。他们现已处置了15处险情,将1500米的堤坝加高了一米多,用掉了近7000方防洪土,原本的“小山”已被一袋袋、一锹锹地“化”为江边土堤。

8月12日,红旗种畜场农民在松花江边加固堤坝。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种畜场73岁的农民唐连志正在堆料场旁装袋,他说:“每天我们从早晨四点多干到晚上七八点,赶早不赶晚,得加紧干,等水涨起来了再干就来不及了,坚持就是胜利。”

早预警、早准备是红旗种畜场的抗洪法宝。宋春哲介绍,每年夏季汛情来临之时,他都会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水文动态,根据经验判断防汛形势,及时申请调配防汛物资、组织动员农民抗洪抢险。“在县里下发预警通知之前,我们都已经干了一阵子了。”宋春哲说。

冲锋在一线

在抗洪前线,红旗种畜场的堆料场、堤坝上,处处飘扬着鲜红的党旗。

红旗种畜场党支部书记高贵忠说,自进入汛期以来,支部每天都召开支部会,旨在抢先抓早,科学研判汛情,及时解决在抗洪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红旗种畜场副场长高长君展示着手机里翻不到头的巡堤视频。“作为班子成员,我从7月20号左右一直到今天,每天早晨四点多到江边巡堤,碰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拍点视频和照片,回去我们开支部会的时候汇报、研究处理方案。”高长君说,“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冲在一线,白天是宋场长和高书记负责,晚上是我负责,确保24小时有领导班子成员在场。”

在码垛现场,宋春哲和农民边春雷正合力将一个沙袋装入拖拉机后斗。边春雷感慨地说:“我在这里有五垧地,从抗洪抢险到现在,我们的庄稼一粒都没有受灾,现在很有安全感。支部带领我们冲锋在抗洪第一线,我们心里高兴。不管在哪里,他们都是冲锋在现场,冲锋在第一线。”

携手抗洪

在防汛抗洪的战场上,除了红旗种畜场的党员干部,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他们不分彼此,共同筑起了一道抵御洪水的坚强防线。

宋春哲介绍说,前来参与巡堤固坝的村民都是自愿报名的,一条通知发布后,第二天便有人早早来到工作现场,共同投身到抗洪工作中。

8月12日,红旗种畜场农民在装车现场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村民董玉芬已经62岁了,她说:“我来这儿干活,是为了咱整个种畜场的大伙儿。困难时刻,咱出点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27岁的村民李皓宇正往运料船上码沙袋,他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村民刘忠迎驾驶着自家的拖拉机往坝上运沙袋,每天从早干到晚,往返十几趟。“白天运完沙袋,晚上我还要再次出发,去巡查堤坝。”刘忠迎说,“我们种畜场的都是一家人。”

站在堤防上,宋春哲望着松花江水。他说:“这里本来是无堤区,是我们人挑肩扛垒出来的堤,这堤承载着我们的汗水,也见证着我们的坚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