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报】孩子居家学习效率低,情绪不好?专家建议来了

时间:2022-11-30 21:45:37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明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疫情防控期间,上“网课”保障了孩子们在家照常学习的机会。但是,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也感受到了“居家不易”——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心态焦虑、与父母拌嘴等情况偶有发生,对亲子双方造成了一定困扰。

11月30日,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孙美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了解、顺应心理学规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居家生活。

科技日报:部分孩子居家学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孙美荣: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理解这是个普遍现象。居家期间,家长能够观察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难免过度重视。事实上,孩子在学校学习时的注意力也不会是整堂课都高度集中的,存在“走神”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必然不好。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未成年的孩子尤其如此。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的注意力也就能维持15-20分钟。初中生才能达到40分钟,也就是一节课的标准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一定频率的“走神”必然存在。

相比于课堂教学,网课教学条件有限,互动变少,孩子们观察不到教师的肢体动作和其他同学的积极态度,缺乏丰富的刺激来维持孩子的注意力。此外,许多家庭没有独立的书房或者书桌,孩子上课的房间里又有很多分散精力的事物,例如玩具,这些客观条件可能会增加“走神”的频率。

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我们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方法。例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适当陪同上课,高年级的孩子则不宜过多陪同,偶尔监督一下即可。孩子上课的环境尤其值得重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桌面、房间,减少分散注意力的无关刺激,孩子的网课状态或许就会有很大提升。

科技日报:部分孩子出现了焦虑情绪,有哪些好的引导方法?

孙美荣:焦虑是居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绪状态。焦虑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不确定,不确定为什么会这样,不确定未来会怎么样等。在这种不确定感强烈时,人容易出现紧张、失落、暴躁等心理现象,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

改善这些现象的方法就是制定好每天的日程表和课业计划,给孩子更多确定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可以多安排一些居家运动和游戏。在制定日程表和课业计划时,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意见,这样制定出来的日程表孩子也更容易执行。此外居家期间,孩子和家长都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

科技日报:部分家庭因亲子相处时间长,出现了一些摩擦,有哪些改善亲子关系的思路或方法?

孙美荣:长期居家,产生摩擦是很正常。尤其是上初中的孩子,因为他们在这个成长阶段出现了高涨的自我中心意识,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焦点,误以为他人都会像自己一样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另外,身体的快速发育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冲击,促使他们产生一种“成人感”。事实上,他们自己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追求独立,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依赖家庭。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

作为家长,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孩子的心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学习、成长,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其次,在沟通当中,家长要注意就事论事,只处理事实,切勿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再次,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陪伴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直试图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此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应该努力做到真诚有效地陪伴,而不仅仅是待在孩子身边玩手机玩电脑。

科技日报:居家期间,有哪些改善心理的亲子游戏可以做?

孙美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建议以运动类游戏为主,比如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的游戏。如注意力“三山”游戏(听到“三”抓左边人的手指,听到“山”抓右边人的手指)、背对背合作运气球(气球可用其他物体代替)、躲避障碍前进比赛等。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情绪类游戏,比如家庭成员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写下来,藏在家里隐蔽的地方,共同寻找;找到后再分享感受,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而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在运动类游戏的基础上,可以添加一些心理探索,比如夸赞游戏(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写下赞美的词语,抽签打开,分享感受)、信任盲行(蒙眼听另一个人的指示前进)等,这些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十分重要,坦诚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

关键词: 学习效率 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