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1月17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指出,2022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区域性突发事件,导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减产1.3%,是近十年第二大减幅,玉米产量减幅较大,水稻产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小幅减产。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较强,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西北局地涝渍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限。报告特别提到,印度和中国通过稳步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宜的区域推行复种种植模式和灌溉管理措施,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可为发展中国家零饥饿目标实现提供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大宗粮油作物潜在供应量略高于2021年,但区域性突发事件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不过,中国大宗粮油作物进口来源国供应形势略好于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国大豆产量达十年最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2022年是开展年度报告工作的第11年,本年度报告共包含“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
“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趋势。2002—2021年间,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北极海冰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及阿拉斯加以北的北冰洋区域,这为北极东北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2—2021年,格陵兰冰盖所有区域都发生过表面融化,融化主要集中在冰盖边缘地区,融化范围总体上较为稳定,但格陵兰冰川边缘线整体呈退缩变化。报告研发了国际首套2017—2021年高分辨率格陵兰冰面水系遥感数据产品,将同类数据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从30米提升至10米。
不仅如此,结合高分辨率北极人造地表数据和植被绿度产品,报告首次揭示了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下的北极植被变化规律特征。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并在近五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北极植被绿度与气温、季节性积雪、人类活动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