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文:冒雨奔赴千里,他们只为听一堂优质果树课

时间:2023-02-16 16:09:16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刘观浦 王来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11日,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村里集镇的苹果种植大户李建卫一早便冒雨奔赴千里之外的泰安市。跟他同行的还有当地近120名苹果种植技术带头人。

从蓬莱到泰安,六小时车程,一帮人不顾舟车劳顿只为实地聆听专家们的果树课,并解开心中疑惑。在泰安,来自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装备系统研究院、蓬莱盛鑫农科园的专家们作好了准备,倾囊相授。

培训现场。刘观浦 摄影

“三老”背景下,新技术如何落地旧果园?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是烟台苹果的优质产区。该品种栽培历史久、管理技术好、苹果品质优、市场价格高。但近年来,受果树老、品种老、果农老等因素影响,苹果产业在促增收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对这些苹果种植户来说,问题更加具体。比如他们提出化学疏花疏果需要的适量气温、适宜花量、适宜用药浓度、亩用水量,尺度如何把控?免套袋后的病虫防治、科学用药、土壤有机质提升、果园生草、防涝排水等问题,如何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聂佩显博士、王金政研究员分别以《苹果化学疏花疏果技术》《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为题作答。

在互动交流中,王金政发现了问题。

新技术如何在老果园里落地?这个问题不新,但迟迟未解决。比如传统人工疏花疏果、套袋生产的面积比重仍然在90%以上。先进的化学疏花疏果、免套袋生产还没有占领农民们的果园。

王金政向记者分析:“果农心存疑虑,担心化学疏花疏果影响坐果率,担心免套袋果实受到病虫害危害,影响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

“酒香也怕巷子深。”他的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之前,王金政、薛晓敏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13年探索创建了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先后在山东泰安、烟台、威海等地建立生产中试和集成示范基地8处面积1.2万亩,推广应用面积累计5.5万亩。2020年,山东省及其他省区示范应用总面积达到2.6万亩。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工作的通知》,“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被列入当年农业农村部10大引领性技术,明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牵头实施,组织在全国苹果重点产区集成示范、推广应用。

“实践证明苹果化学疏花疏果技术、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是成熟的苹果栽培新技术,高产优质高效,大家可以放心应用。”

培训现场。刘观浦 摄影

百闻不如一见,要用现实效益赢得农民信任

新技术落地的关键在于取得农民兄弟的信任。

果农们的思想是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马勇研究员带来的果园防虫防病除草新技术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2022年,他用天翼六号的果树专用无人机,在烟台市33个乡镇、121个村庄,为359个农户,816个果园的2437亩苹果树,提供无人机打药服务。果农们的评价是:杀虫一定比人工好,杀菌和人工没什么差别。

马勇说,农用无人机打药技术,在大田作物栽培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在果树上的使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希望参与本次培训的果农能够分享到无人机打药带来的好处。

百闻不如一见。本次培训的一个看点就是让果农们亲身体验现代化果园的先进之处。

在泰山西湖湖畔,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苹果化学疏花疏果技术和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技术示范园,敞开了大门迎接果农们的到来。

这片果园在建园的第三年,亩产便达到3000斤,第五年亩产实现10000斤,之后每年的产量都稳定在10000斤以上。这些数据让来自蓬莱村里集镇的果农们感到吃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开了眼了。”几堂课听下来,李建卫收获不少。他种植了五六亩果园,跟乡亲们一样,一直沿用人工疏花蔬果、人工套袋的传统做法,费力、费时、费钱。但这次泰安之旅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准备今年在自家果园试试化学疏花疏果和免套袋技术。

李建卫的收获正符合本次培训的策划者、烟台六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闫长征的初衷。

闫长征说:“烟台蓬莱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如何提高苹果质量,解决老果农得不到、不会用、用不好新技术的问题,我们就想把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好的成果、好技术转化给果农。我们公司想发展,也需要为专家和果农搭建一个桥梁,让新技术落地,促进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