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越 通讯员 范亚康 刘禾
【资料图】
种植靠大屏,指导靠小屏。5月26日,记者走进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看到,40公里外的香菇基地温度、湿度等指标信息通过数字网络汇聚在屏幕上,一条条应季应时的指导视频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直达村组基层,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为引,经济上网、信息上云,一张数字网串联城乡,延伸至田间地头……这是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乡村群众最深刻的感受。作为全省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西峡县以数字助农、数字助政为切口,让乡村振兴显得“科技感”十足。
数字助农 引领农村经济新发展
在西峡县丁河镇“数字乡村”生态产业园,忽然出现的50亩各式现代化大棚成为近来当地群众的热点话题。双网双模带智能喷淋系统的数字化香菇大棚,带温室、水分、温湿度调节的猕猴桃基地,高架牵引、避雨栽培、温室栽培等全新的种植模式,彻底打开了现代农业种植的“新大门”。
“我们通过数字园区的示范带动,希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观念,不断提升老百姓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以数字科技引领产业体系迭代升级,解决种不好、卖不动、价不高等现实问题。”丁河镇党委副书记卜娟说。
在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西峡已建成22个物联网智能微喷灌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5个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病虫害自动监测平台、65个农产品质量追溯基地,数字技术拉开了西峡农业现代化变革的序幕。
手机变身新农具、数据变身新农资。数字技术给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也给西峡“菌果药旅”四大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云游世界各地。
在回车镇双河村的电商直播间里,猕猴桃被搬上直播平台。“我们把猕猴桃种植、管理、采摘,甚至是糖度检测等过程都通过手机分享给观众,打好绿色、品质、安全这三张牌,效果非常好。”电商中心负责人朱贝贝告诉记者,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双河村电商中心销售猕猴桃超过40万斤,直接为村集体经济贡献28万元。
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西峡升级改造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村级物流服务站点覆盖率达72.8%,线上活跃店铺近3600家,电商产业从业人员达12000余人,2022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1亿元。
数字助政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五里桥镇土槽村,数字技术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方式。“徐桂花,你片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今天进行得咋样,让我看看。”5月26日,村支书谢双定坐在便民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屏幕与网格员进行现场交流。
“监控站岗,网上巡逻”。在西峡,以村振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为主体架构,“书记信箱”“在线问政”“随手拍”等新兴治理手段开始在西峡普及,推动乡村治理从单方管理向双方互动转型。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民情智能分析和精准风险防范。
治理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围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标准,西峡先后制定了《2021—2025年西峡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和《2021—2022年具体建设方案》,规划了包括乡村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内的6大工程、23个具体建设项目。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14.68亿元,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100%,农村家庭入户接通率达89.2%,为数字技术的普及打下了良好基础。
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记者了解到,以为民惠民、精准服务为宗旨,西峡大力开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人社和数字文化建设。该县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智慧教育试点中学11所,覆盖学生3.2万人;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县医院、16个乡镇卫生院及287个村卫生室的一体化云架构系统,实现接诊、问诊、转诊一站式服务;搭建起“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让2.6万人实现稳定就业。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为节点,该县行政村社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全部建成,在南阳市全市率先实现数字文化平台全覆盖,数字科技已紧紧嵌入群众生活,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角色。
下一步,西峡将围绕数字赋能、数字助农、数字惠民三大工程持续发力,全力普及农业新技术、助推乡村新经济、提升农民幸福感,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乡村振兴贡献西峡的“数字方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