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疫情期间,你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发生变化了吗?
12月1日,在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全球调研报告《科研之信:公众注视下的科研人员》(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调研结果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二(63%)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新冠疫情使公众对科研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但仅38%的科研人员认为,公众对科学研究过程有了更好的理解。
(资料图片)
这份报告旨在通过对全球约3000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多场专家访谈,洞悉当下公众对科学研究关注度的变化,评估当下科研人员对科研实践本身和对公众科学沟通的信心。
科研关注度提升带来多维影响
面对全球性危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公众都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寻找应对挑战、解决危机的方案,并将更多关注投向科学研究和科研人员。
《报告》发现,在中国,超过半数(56%)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近三年公众对科研的关注度,以及公众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关注度均有所提升。
受访科研人员普遍乐观地认为,公众对研究的关注增加将带来更好的研究质量和更优的研究实践。受访中国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关注度的提升能够在增进社会效益(55%)、影响政策制定(48%)以及提升科研质量(47%)三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我们欣喜地看到,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提高了,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对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说。
“社会公众希望过上更安全、更便利、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对于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期望。”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读说,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公众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因此毋庸置疑,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
不实信息传播成为严重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少部分受访科研人员认为,疫情期间公众对科研有了更好的理解。
《报告》显示,不实信息被视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69%的受访者表示,新冠疫情提高了将高质量研究与不实信息分开的重要性;78%的受访者同意,这增加了科学机构和科研人员向公众解释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这一问题从侧面上凸显了同行评议和公开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性:同行评议(56%)和研究方法设计(64%)仍然是中国受访者信任且选择引用他人研究的最重要因素。全球范围内,受访科研人员也普遍将经同行评议发表和研究方法设计视为研究可信度的最重要标志。
对不实信息的担忧也可能影响一些科研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主要社会角色。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科研人员仍然认为自己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在相关领域“教育他人”和“促进创新”,但近四分之一(23%)的受访科研人员现在将公开反击虚假或误导性信息视为其职责的一部分,高于疫情之前的16%。
科学普及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
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和理解,避免科学领域相关虚假或不实信息的传播?
在调研中,受访科研人员呼吁科研界与社交媒体平台和决策者合作,以限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同时,随着有效传播和公众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受访科研人员呼吁在科学传播方面开展新研究。
“科学普及的专业性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公众理解科学。”穆荣平认为,需要更加积极地动员更多优秀的科学家,面向公众把一些科学问题讲得更清楚;同时,科学家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公众进行交流,不断提高面向公众解释科学的水平和可理解性。
“科学普及不仅仅是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的事,政府以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都要在科普工作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穆荣平强调,媒体也需要去思考如何与政府和各类创新主体进行良性互动,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关键词: 调研报告